今年三月,在递交了申请、每天无数次查看Minerva上的申请状态后,我终于看到了渴望的“admitted”,收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从不到14岁,初三独自到加拿大温哥华求学,这四年勤奋学习终于得到了回报。
麦吉尔大学在加拿大有“北方哈佛”的赞誉,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女神校。录取条件自然是非常苛刻,要求的平均分可以说是加拿大之最,比如商科就需要95以上的平均分(总分100分)。
加拿大大学主要看高二和高三的学术科目平均分。除了UBC和申请商学院,其他大学一般不会看个人简历或者课外活动,只需要提交学校里的成绩,因此分数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丝毫不逊于中国的高考。
由于加拿大普高一些课程内容不难,平均分95以上的还并不少。虽然没有像国内排名那样明显,但竞争其实上也非常激烈;当然有些课程想上95分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是从中国中学申请,要求就有些不一样,要提交会考成绩,考托福雅思,也要看期末考试成绩。(看海外资讯,加入出国圈微信号13823685606)
1. 同时拿到多所名校的offer
我是在温哥华的一所中学留学了四年,过去时读初三,原来在国内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双语班就读。
在国内我学英语比较下功夫,背托福雅思词汇,看英文原著,刷托福题,对学术类词汇的掌握相对多,所以到加拿大留学后语言上没有太大问题,没有一些留学生刚去听不懂课的困扰。
每天沉浸在英文环境里耳濡目染,出去买东西、乘公交、选课、写作业等等都要用到英语,不知不觉口音也变得抑扬顿挫起来,词汇量大大增加,一些常见的句子比如“...sucks”“when is it due?”拈手就来。我觉得语言上只要基础好,词汇量大,适应起来很自然。
为了能上麦吉尔的分数线和有足够的竞争力,我这两年用尽洪荒之力。加拿大中学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或者考试,每个老师自己决定。一般来说都是单元考试占一部分,期末考试占一部分,平时作业和实验占一部分,每个部分的百分比占比都不一样,最后得出总成绩,因此每一次小考测验作业都很重要。
老师给的练习题少,我就自己在图书馆借额外的练习题,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复习每一次考试,所有没上95的考试都去重考冲击满分,总算把高二和高三的平均分拉得很高。同时我也选了很多AP课程,也就是大学先修课,在高中把大一的课上了。
这种课由于难度大,进度快,更能彰显学生的优秀和能力,很受大学招生官青睐,在申请大学时往往会有优势。选修大量学术类课程和AP课、维持高平均分最终让我拿到了加拿大顶尖学府的offer。
我也同时拿到了UBC、多伦多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了麦吉尔大学。按照中国人的思路肯定觉得很疑惑,既然多伦多大学排名最高名声最响亮为什么不去多大?其实我身边很多人都拿到了多大、UBC等加拿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反而选择了名气在国内不大的一些学校。
加拿大大学本科差距都不大,国人盯着的QS、US News排名很大程度上是按论文质量、科研成果、国际声誉排名,而这些主要来自研究生和博士,和本科教育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反而规模小的大学的独一无二的优势便是人少,小班教学,一个班只有三四十个人,能得到教授更多关注。 像多伦多大学、UBC和麦吉尔大学,本科一年级一些班上少则几百,多则一两千学生,和听大型讲座差不多,有什么问题课后想问教授估计排队都要排几天。
2. 为什么我选择了麦吉尔大学
为什么申请加拿大大学本科不用那么看重学校排名?因为加拿大本科各个大学差距不大,排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博士的科研力量。
我们来看下国际高校QS排名的评分几大标准:国际学生比例,雇主声誉,学术声誉,每个专业论文引用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靠国际化和科研来提高排名。 什么样的学校国际生比例多?肯定是排名高的才能吸引国际生第一输送大国中国学生。国际生带来什么?学费啊!国际生学费是本地生的几倍,一年三四万加币不在话下。
这些钱当然是拿来做科研做研究经费,产出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又可以提高排名。排名高了,更吸引国际生,国际生越来越多,国际声誉也越来越高,学术声誉也越来越高,钱越来越多,可以做更多的研究……而高国际生比例又可以提升排名分……这就是一个大学产业化的死循环。 加拿大大学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同一个大学不同的专业简直有天壤之别,大学的名声并不是主要的,不像国内,读北大的冷门专业都比读其他大学的金融计算机专业强。
比如,同是麦吉尔大学,有些专业相对容易进,但工程、生物医学等就需要94左右的平均分(总分100分)。而且北美大学普遍宽进严出,招生名额也多,所以被国外名校录取其实没那么难,在加拿大随便一个中学都能看到一堆堆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完全不像中国,一个学校里进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屈指可数。
一些名气没那么大、排名不高的大学比如滑铁卢大学的工程和精算在加拿大本国却是极受欢迎,很多理工科学霸宁可去滑铁卢也不去多大。
因此,在加拿大选校更多考虑的是我想学的专业在哪个大学更好,而不是只看大学排名。麦吉尔大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非常出色,比如尤其在癌症研究、免疫学、遗传学、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病学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正在进行的重点科研项目有:微型机器人、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这些都非常吸引我。
此外,麦吉尔大学著名校友包括14位诺贝尔奖校友,144名罗德学者,5位宇航员,两位加拿大总理,11位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9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3位普利策奖得主,和28位奥运会奖牌得主。而且麦吉尔大学学费和蒙特利尔的消费比多大和多伦多低多了,所以就算国内很多人更青睐名气最大的多大,我还是选择了麦吉尔女神校。
3. 留学最大的挑战
这四年来在加拿大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和寄宿家庭相处。
大部分寄宿家庭的目的是赚钱,不赚钱很少有人会愿意一个陌生人住到自己家里还要好吃好喝地供着,更别说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本就孤单远离父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一切都得靠自己。如果又遇到不好的住家的话,每天都得看人脸色低声下气地受气,心理上会有巨大的压力。 我的第一个住家是本地人,女主人和父母都对我非常好,我很快融入了他们的大家庭,时常被他们的关怀所感动。但两年后女主人有了孩子,不再收寄宿生了,教育局于是给我换了新的家庭。
我第二个寄宿家庭是新加坡华裔移民,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住址比较远,离学校走路要四十分钟,坐公交车要走二十分钟到车站,还要等半个小时一班的公交,但是教育局给我说的是住家承诺每天上下学都会接送,我觉得那还挺不错的,华人肯定吃的也更习惯,就搬进去了。
才一个月之后,女主人就骗我说她工作时间变了,现在每天要晚下班,不能接我回家。之后发现她还比我先到家,车都停在车库里的,人在楼上放着音乐看电视呢。
人家的意思是我要么就自己坐公交车要么就换,反正不想来接。也是才一个多月后,我被教育局找到办公室谈心,说住家控诉我吃得太多了,说我喝牛奶喝太多了,一天要喝两三杯,要喝那么多就自己去买。加拿大牛奶很便宜,四升也就四加元左右。
每天早上只有吐司和牛奶,我嘴馋想换换口味,自己买了豆浆和燕麦,主人看到了赶紧申明她只会给我买牛奶和吐司,其他的太贵了,豆浆4块钱只有两升,燕麦四五块几天就吃完了,而相同价格的吐司可以吃两周……
住家家里看上去什么零食都没有,其实不是没有零食,就是不想给我吃藏起来罢了。我也不傻,储物柜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垃圾桶里面经常出现各种零食的包装纸,有时候他们购物回来看到买了一大堆饼干薯片巧克力,之后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吃得不好的时候晚饭就是这样一个三明治
我倒也无所谓,零食大不了自己买。最恼火的是他们的生活习惯真的太不一样了——刚开始两个月每天炒菜做新鲜的,但是,两三个月后就烦了。每周只有他们儿子女儿回来的时候才做饭,一次就做一大堆放冰箱里供我吃一周。我很崩溃,说都放了一个星期了。结果女主人的反应让我大开眼界:她亲自闻了闻,证明没有坏掉,教育我她从来不倒饭,因为那是一种罪恶——浪费粮食。
还说这里的天气剩菜一周是不会坏掉的,中国天气不一样,很潮湿。关键是老两口自己也这么吃一周的剩菜,所以我也不能说什么。他们只会心疼自己儿女,一回来就做新鲜的,或者在外面饭馆打包。我问能不能自己做饭,他们坚决不同意,说不放心怕我把房子烧了。
后来我硬着头皮和女主人谈了,说我确实不想吃剩饭吃一周,如果她不想每天做新鲜的那我宁愿自己像早餐那样吃牛奶燕麦片什么的,或者自己用全麦面包做三明治,加上水果蔬菜沙拉,营养齐全,不用火就能做出来。她总算同意了。之前她也规定一周只能洗一次衣服,我抗议说我运动量很大,必须洗两次,她就很不情愿地同意了。
经历了寄宿家庭的历练,我从胆小怕事什么都不敢说变得大胆起来,能主动去和寄宿家庭沟通谈判。生活在异国他乡,沟通技巧是在社会生存的重要必备技能。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不好意思提意见,只能寄人篱下处处委曲求全,我们是平等独立有发言权决定权的,不然你不说别人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
4. 我看小留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中学留学生来说,远离父母,寄人篱下,在家里感受不到归属感,在学校也没有集体感班级感,还真有漂泊无依的感觉。
加拿大中学一天四节课,下午两点多就放学了;没有统一的班,每个班的同学都是另一批人,同一个班每周只有两到三节课,每周总共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一年下来,大部分班上能叫出名字的人寥寥无几。我倒是希望老师多布置点小组作业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可惜作业比起中国的来说实在太少了。
一般老师也不会组织换座位,最开始坐哪基本一整年就那样坐了,基本只会和同桌打交道。走班制实际上也使学生丧失了归属感,人都是需要一个归属地和安全感的,那么早放学之后回到寄宿家庭,作业也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和自己相处,确实很寂寞。
不过虽然在课上交友不易,但是课后时间那么多,很多学生都会放学后约着去逛街吃饭健身房运动来交朋友,在温哥华我也交了不少中国学生朋友。
得益于加拿大中学下午三点放学的大把时间,我在课余发展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爱好:花样滑冰、街舞、爵士舞、综合格斗、举重、吉他、神经科学、营养学、运动学、哲学等……
几年下来看了无数书,法语考过了DELF B2,高三时自学AP物理并拿到了5分(满分),搞清楚了一系列增肌减脂的生物学奥秘,从一个整天闷闷不乐阴郁的、弱不禁风只知道刷题的“林黛玉”变成了健康活跃开朗的运动狂女汉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国承受一切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或者没有自制力,其实我身边的大部分留学生都适应得很快,把自己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课外生活丰富,品学兼优,并没有像国内很多电视剧公众号夸大的刻板印象那样每天抽烟喝酒吸毒萎靡不振。
事实上,没有国内暗无天日的应试教育的摧残,能自由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大部分中学留学学生反倒十分阳光开朗,出国后总体来说幸福感都上升了很多,我倒是觉得在国内高中上学才会更容易有心理问题和抑郁。
是有个别留学生堕落了或者非常不适应,但大部分孩子还是适应得很快并且认真勤勉地学习。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在国内的好学生在国外依然是好学生,在国内就有问题的学生在国外无人监管的情况下问题会被放大。家长与其放弃一切出国陪读,不如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类。如果是后一类,与其陪读不如就在国内待着。
由于寄人篱下的体验,大部分留学生其实会更恋家。现在又不是八十年代,我身边的很多学生每天和父母视频聊天一两小时,沟通时间比在国内寄宿制学校都长。
我在国外的这几年心理上反倒愈发依赖家庭了,有任何问题都会和爸妈说,和寄宿家庭的矛盾、遇到的困难等等都会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我觉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孩子都会遇到困难和心理问题,而父母只要能支持孩子,和孩子一起沟通解决,便可以维持孩子的安全感,预防抑郁症什么的,是不是身在异国他乡并没有太大区别,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有人一直在支持和理解他。
本文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kyODcxNw==&mid=2650199179&idx=1&sn=f46ac7a0f19123d0d6355168d50df534&chksm=87ddc529b0aa4c3fdf34914f2cf7cbac65d71ac31ed72a56c0550e3239fa77d4997076447928&scene=0&xtrack=1&key=3d0f19f8fa19c9dd8dd0131748626d5964966651ac88c1eeaae714a84025b58b198192b55e1896327e0127908cee42ea826f88c9f943ecd42e1db6c28c01f6a19034a9aeddfeca9637665cd013c9b8e8&ascene=1&uin=MTcwODczNDQyMQ%3D%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844&lang=zh_CN&pass_ticket=5GVg8CFQreztYn6NelRQGHvdhGS9EtS9Qwkc0s2CiEuT5e3%2FlM66MrKFgkzncWpH
仅做分享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